2007年6月8日,温州一位地产老板以88折优惠价买了一只草鸡,共花费人民币3344元;2007年12月上旬省农博会上,一位顾客花288元仅买了16只草鸡蛋,每只18元。这就是我们“竹乡寿康鸡”系列产品的价值:一只“草鸡”蛋可抵一只普通鸡,一只“草鸡”可抵一头牛!草鸡变成了“凤凰”!
“竹乡寿康鸡”的发明者不是专家,也不是学者,而是我,曾经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失业职工。在此,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是怎样把草鸡变成“凤凰”的。
一、结缘中药养鸡,起步唯艰
1995年因单位改制,我失业了。1997年下半年,我在失落中醒悟不能再蹉跎岁月,必须自强自立,毅然带领部分下岗职工办起了矿泉水厂。在矿泉水生意步入正轨后,我开始寻求新的更大发展,并把矿泉水厂让给了同甘共苦的同事们。1998年底,在多方了解考察后,我把目光投向了上海市松江农校康教授的技术——中药养鸡。因为中药养鸡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,符合现代人“绿色”与健康需求。
万事开头难,中药养鸡的艰辛远远超过我的想像。一开始,我采取“公司加农户、以笼养鸡”的方式进行,但结果是养出来的鸡达不到预定指标,造成成品鸡大量积压。不用说收益,单定向收购农户养的鸡就用去资金80万元。为减少损失,我在短期内搞起了成品鸡真空包装深加工,但心急乱投医、盲目上项目的结果是产品质量不过关,一亏再亏,连本带利损失100多万元,真可谓雪上加霜。那一年,我几乎陷入绝境,亲朋好友对我畏而远之,家人也纷纷劝我放弃。现在想起那时的情景,真是让人感慨。
二、苦思养鸡出路,小业初成
在养鸡路上连摔两个跟头后,我并没有被困难和挫折吓倒,我暗暗发誓:一定要重新奋起!
那时侯,每当夜深人静,我总是辗转难眠:“中药养鸡这条路子肯定没有错。那么失败的原因究竟在哪里?”我认真地分析两次失败的原因,冷静地进行反思:一是技术没消化、没创新;二是行业不清楚、没品牌;三是急于求成、投资盲目。
失败是成功之母。2000年,我重整旗鼓,先在安吉县递铺镇吉庆桥村租用农舍进行小规模试养,同时又到上海、杭州等地科研部门虚心求教,在专家们的悉心指点下改进了养鸡的中草药配方,即,突出适应野外放养需求,调整配方中中草药材的数量和比例,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饲养方式。接着,我又专门租了一块竹林扩大实验规模,并向国家申报了专利,定名为“竹乡寿康鸡”。
|